登東山而小魯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
與鳳凰同飛,必是俊鳥;與山雞共舞,則流于世俗。
古人有言:精良止如留,疏惡去如擯。
為人處世,懂得取精華、棄糟粕,才能精進不止。
生命能否超凡脫俗,關鍵在于如何取舍,設立人生格局。
1
有所追求,不將就
唐太宗《帝范》有言:“取法于上,僅得為中;取法于中,故為其下。”
一個人走多遠,不在雙腳,而在追求。
對生活將就的人,注定渾渾噩噩過一生。
三國時期,蜀國的劉禪即位后,庸庸無事,魏國進攻時,他甘愿到魏國當“安樂公”。
有一次,司馬昭命人在宴會上表演蜀國雜耍,問及劉禪:“如何?”,劉禪說道:“此間樂,不思蜀。”
于是,后人都稱他為“扶不起的阿斗”。
在他看來,與其終日勞心費神、憂國憂民,不如安心做個富貴家翁。
更悲劇的是,他的子嗣也因樂不思蜀的生活所惑,終被他人屠殺。
波瀾不驚的水面,看似美好,卻沒了驚濤駭浪的斗志。
正如斯蒂芬·金所說:“地獄從來都不是立即讓你掉下去,而是一點點吞沒你。”
沒有靈魂的軀體,只會在黑暗和泥潭中,越陷越深。
尼采曾說:“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對生命的辜負。”
不登高山,不知山之巍峨,不臨大海,不知海之浩瀚。
沒有追求的人,生活必然是怠慢的。
人活一世,最怕的就是:一生碌碌無為,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。
井蛙,雖清閑自在,但不可語海;夏蟲,雖蟬鳴三伏,但不可語冰。
維持現狀,會空耗你的努力和生命。
對生活將就,是惡性循環的開始。
2
古人云:“觀滄海者難為水,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。”
有過巔峰的體驗后,便不再能降低維度。
水往低處流,人往高處走。
會當凌絕頂,才能一覽眾山小。
梁冬曾分享自己的故事:有一次,朋友給他一瓶真正1號窖的茅臺酒,喝完之后酣暢淋漓,轉天還意猶未盡。
他這才意識到,以前之所以不喜歡喝茅臺,是因為喝的都是假茅臺。
自此,他便開始杜絕所有低劣的酒。
嘗過美酒佳釀后,普通的酒已很難讓人生津。
去其糟粕,方能得其精華。
科幻作家史特金,曾提出過一個定律:任何事物,其中90%都是垃圾,剩下的10%才有意義。
守住品味與審美,才能出淤泥而不染。
擇其良者而從之,擇其劣者而棄之。
常與同好爭高下,不共傻瓜論短長。
盡善盡美,才能真正取悅自己。
低配的生活,雖容易些,卻早已沒了干勁兒。
人生在世必須有所選擇,不降低維度,不向下兼容。
3
袁枚曾有言:“竹性不耐雜,志在干青云。”
竹子不好與雜物相處,故直沖青云,以求出眾拔俗。
當身處最高層時,便不畏浮云遮望眼。
若不想困于世俗,就要學會向上兼容。
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,與虎狼同行必是猛獸。
4
《菜根譚》中講:“伏久者飛必高,開先者謝獨早。”
潛伏越久的鳥,飛得越高,開得越早的花,凋謝得越快。
美好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唯有默默耕耘,方可看到花開的燦爛。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;為山九仞,豈一日之功。
厚積薄發,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。
從小立志做圣賢的王陽明,以“唯讀書學圣賢耳”為畢生追求。
年少時,他博覽辭章,飽讀經書,游觀塞外,經略四方。
接著,他潛心修道,精研朱子學,專于“格物致知”,進而又研習佛法。
被貶龍場后,他研讀經書,為學三變,終于儒家。
終于,日夜端居澄默,久之則胸中灑灑,他悟出了“心即理”。
王陽明,沉潛蓄勢三十年,換來“知行合一”學說的噴然勃發。
世上所有的橫空出世,不過是厚積薄發而已。
蟬鳴一夏的絢爛,是幾度春秋的蟄伏;曇花一現的絕美,是無數日夜的等待。
唯有沉得住氣,方能守得住花開。
各行各業都沒有捷徑可走,在我們挖空心思尋找捷徑的時候,別人已經邁開腳步走出去很遠!
塌下心,沉住氣,學會厚積薄發。
凡事不取巧,走一程便收獲一程。
5
盧梭曾說:“人是生而自由的,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。”
而給人套上枷鎖的,正是人自己。
約定俗成的教誨,讓人們習慣了含蓄內斂,按部就班的生活。
殊不知,一味安分守己,終成斗筲之人。
其實,錯的不是年齡,更不是命運,而是對人生設限,看不到種種可能。
當人生不設限時,生命隨時都可綻放光芒。
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命,大到鯨,小到蟻,都在突破自身以求生存。
人類社會也是一樣——
“中國最帥大爺”王德順,79歲高齡,瀟灑行走于時裝秀;
風靡全球的風俗畫畫家摩西奶奶,76歲時才拿起畫筆;
天生沒有四肢的尼克·胡哲,完成學業后,用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人;
河北老人賈海霞、賈文其,一個眼盲,一個失去雙臂,14年風雨兼程,創造大片森林。
人生不設限,凡事皆可能。
劉媛媛曾說:“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,是想讓你用一生去奮斗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,關于獨立,關于夢想,關于勇氣,關于堅忍。”
人生長度受限,但寬度由我做主。
有所突破,不設限,才能擁抱充分舒展的生命。
4
有所積累,不取巧
《菜根譚》中講:“伏久者飛必高,開先者謝獨早。”
潛伏越久的鳥,飛得越高,開得越早的花,凋謝得越快。
美好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唯有默默耕耘,方可看到花開的燦爛。
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;為山九仞,豈一日之功。
厚積薄發,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。
從小立志做圣賢的王陽明,以“唯讀書學圣賢耳”為畢生追求。
年少時,他博覽辭章,飽讀經書,游觀塞外,經略四方。
接著,他潛心修道,精研朱子學,專于“格物致知”,進而又研習佛法。
被貶龍場后,他研讀經書,為學三變,終于儒家。
終于,日夜端居澄默,久之則胸中灑灑,他悟出了“心即理”。
王陽明,沉潛蓄勢三十年,換來“知行合一”學說的噴然勃發。
世上所有的橫空出世,不過是厚積薄發而已。
蟬鳴一夏的絢爛,是幾度春秋的蟄伏;曇花一現的絕美,是無數日夜的等待。
唯有沉得住氣,方能守得住花開。
各行各業都沒有捷徑可走,在我們挖空心思尋找捷徑的時候,別人已經邁開腳步走出去很遠!
塌下心,沉住氣,學會厚積薄發。
凡事不取巧,走一程便收獲一程。